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

【媒体视角-四川日报】川农大团队用6年时间培育的川花新品种“蓝角柱”亮相成都世园会 源自岷江山野 在世界“花坛”绽放

作者: 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审稿人:饶远林     时间: 2024-04-30


高素萍团队选育的玲珑蓝角柱

“这个花的抗寒性怎么样?花期是多久?”4月26日,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郫都分会场川花自主创新园内,一位来自贵州的花商,在几盆已经开花的“蓝角柱”前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素萍交流起来。

让花商感兴趣的“蓝角柱”,是郫都分会场展出的17个川花品种之一。而高素萍所带领的团队,正是这个新品种的培育者。“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花卉品种,80%左右来自国外。”高素萍说,借助成都世园会,川花新品种将得到更高的曝光量。未来自己将和团队一起继续从事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让世界“花坛”里,有更多“川花”绽放。

用6年时间培育出

适合在平原生长的“蓝角柱”

“蓝角柱”由野生岷江蓝雪花选育而来。高素萍告诉记者,100多年前,英国植物猎人亨利·威尔逊在四川岷江河谷首次发现并带走了岷江蓝雪花的种子。几经辗转后,岷江蓝雪花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得到广泛应用,在园林景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岷江蓝雪花生长在四川,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引种驯化,培育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卉品种?”抱着这样的愿望,高素萍带领团队走上川花新品种选育之路。

在这条路上,高素萍遇到了许多困难。野生岷江蓝雪花生长在海拔1500米甚至更高的地方,如果在低海拔和温度更高的成都平原,能不能存活?即便能存活下来,能否开出具有观赏性的花朵?

“2016年初,我们把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从汶川采集回来的岷江蓝雪花以及种子,移栽到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并通过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从中选出最优几株。”高素萍说,这一步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

走完这一步,下一步又是3年。“头一个3年选出的这几株,它们‘后代’的表现能不能继续这么优秀?要得到答案,就需要通过无性繁殖扩大样本,继续观察选育,最终得到一个性能稳定的品类。”高素萍说,经过选育得到的蓝角柱相比母本抗寒性更好,花期更长。“5月至11月都会开花,并且花量更大更集中。”

此后,高素萍带领团队完成了新品种的申报工作,于2022年正式拿到了“蓝角柱”的有效“身份证”,并通过与企业授权合作的方式,把这个新川花品种运用到成都以及周边城市当中。

依托本土植物资源

培育更多“川花”新品种

在川花自主创新园内,除“蓝角柱”外,还展出了高素萍团队选育的2个新品种——玲珑蓝角柱和大蓝角柱。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讲师杨丽娟说,相比“蓝角柱”,这两个新品种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比如花期提前、植株矮小、叶片更大等,“目前这两个品种正在走申报程序。”

团队成员、bat365在线平台崇州实践教学基地办公室主任雷霆说,国内的花企从海外引进花卉品种时,需要缴纳高额的品种权费,这会大大压低花卉生产的利润空间,不利于我国花卉产业长久健康发展。

为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作贡献,是高素萍团队坚持的动力。“四川有1万多种野生植物,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植物资源的驯化、品种选育上大有可为。”雷霆说,目前高素萍团队将选育方向瞄准药用、固碳、家庭园艺等细分赛道,其中家庭园艺在未来市场巨大。“室内的阳光照射条件、通风条件都不如户外,所以我们在选育时就要特别注意植物的耐阴性培育。”

高素萍坦言,花卉新品种的选育推广,需要多方力量参与。“要将产业链打通,包括上游研发端的生物资源收集、引种驯化、新品种培育;中游生产端的繁殖、栽培、管理;下游市场端的销售、应用、服务,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无论前路多难,希望已在前方。高素萍说,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公园绿道,有时会偶遇自己培育出的蓝角柱,“这样的偶遇会让我一整天的心情都格外美丽,也给了我更足的动力继续去做这件事。”



(原报道连接: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40428/310185.s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外媒视角】(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菊花抗低温调控机制

Baidu
sogou